1930年,印度科学家拉曼(SirChandrasekhara Venkata Raman,1888 ~1970)因发现了拉曼光谱而获得诺贝尔奖,从而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亚洲科学家。
发现
1921年夏,在地中海航行的“纳昆达”号客轮上,一位印度学者在甲板上用简便的光学仪器对海面进行观测。他对海水的深蓝色着了迷,一心要探究海水颜色的来源。
这位学者正是大名鼎鼎的科学家拉曼。他在航海途中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发现海水光谱的最大值比天空光谱的最大值更偏蓝。可见,海水的颜色并非由天空颜色所引起,而是海水本身的一种性质。拉曼认为这起因于水分子对光的散射!
探究
拉曼决定进一步探究此现象的理论和规律。受美国A.H.康普顿发现“X射线经物质散射后波长变长的现象”的启发,1928年2月28日下午,拉曼采用单色光作光源做了一个具有判决意义的实验:他从目测分光镜看散射光,发现在蓝光和绿光的区域里有两根以上的尖锐亮线。每一条入射谱线都有相应的变散射线。这一新发现的现象被人们称为拉曼效应。
荣誉
拉曼发现反常散射的消息迅速传遍世界,引起了强烈反响。科学界对他的发现给予很高的评价。193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拉曼,以表彰他研究了光的散射和发现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定律。
拉曼光谱的应用领域
拉曼光谱技术作为一种强有力的分子结构分析手段,具有信息丰富、制样简单、水的干扰小等独特优点,并在化学研究、生物大分子研究、中草药成分研究、材料检测、宝石鉴定、文物研究、毒品快速检测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为社会发展和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拉曼光谱仪的主要类型
1. 手持便携式拉曼光谱仪
具有数据处理快捷等特点,是快速鉴定未知化合物的有力工具,如高纯度化学品检测、药物成分验证及高分子材料表征等。
手持便携式拉曼光谱仪用于仓库化学品的快速识别,比传统的实验室分析技术更具成本效益。
2. 激光拉曼光谱仪
是研究生物大分子的有力手段,由于水的拉曼光谱很弱、谱图简单,故拉曼光谱可在接近自然状态、活性状态下来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及其变化。
3. 显微拉曼光谱仪
将拉曼光谱分析技术与显微分析技术相结合的一种应用技术。与其他传统技术相比,更易于直接获得大量有用信息,在肿瘤检测、文物考古、法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内容来源:《分析测试学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