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鞭炮贺新春,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历史。鞭炮最早见于西汉,当时人们把竹子放入火中焚烧发出“噼啪”的响声,以驱鬼避邪,因此也将鞭炮称作“爆竹”。
爆竹是燃放时主体爆炸并能产生爆音、闪光等效果,以听觉效果为主的产品;烟花则是燃放时形成色彩、图案、音响效果,以视觉效果为主的产品。两者均是在火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每逢春节、元宵节及重大节庆活动,燃放烟花爆竹已成为国人的传统习俗。
组成结构
烟花和爆竹中都含有黑火药和药引。制作烟花的过程中还加入一些发光剂和发色剂。发光剂是金属镁或金属铝的粉末,当这些金属燃烧时,会发出白炽的强光。发色剂是不同种类的金属化合物,在燃烧时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芒。
例如,氯化钠和硫酸钠在燃烧时会发出金黄色火焰,硝酸钙和碳酸钙在燃烧时会发出砖红色火焰。在化学中,常常会运用以上结果来测试物质中所含的金属。
产品种类
根据结构与组成、燃放运动轨迹及燃放效果,烟花爆竹产品分为喷花类、旋转类、升空类、旋转升空类、吐珠类、线香类、烟雾类、造型玩具类、摩擦类、小礼花类、礼花弹类、架子烟花、组合烟花等。
危 害
燃放烟花爆竹除了存在安全危害外,还会产生环境危害。
噪音污染方面。通常,人们在夜间能接受的噪声不得超过45分贝。而一项针对2007~2009年春节期间北京市区燃放鞭炮的噪声数据研究显示,在此期间北京市八城区的平均噪声值均在85分贝以上。噪声污染对人的听力、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有损害。
空气污染方面。燃放鞭炮时会释放出大量的有害气体,例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硫化氢、一氧化碳等。二氧化硫进入大气层后,首先和水反应生成亚硫酸,亚硫酸在空气中被氧化为硫酸,在云中形成酸雨。此外,在燃放鞭炮的过程中还有一些固体粉尘。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数据显示,2017年春节期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近1/3发生重度及以上污染。有学者研究发现,春节期间特别是除夕夜鞭炮的大量燃烧使大气颗粒物浓度急剧升高,其中以细小颗粒物为主;颗粒物浓度的增加导致能见度下降明显。另据文献报道,鞭炮燃放所带来的空气污染影响比较显著,建议根据气象条件指导市民如何燃放,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烟花爆竹产品的通用国标
GB10631-2004 《烟花爆竹 安全与质量》
该标准规定了烟花爆(炮)竹产品分类、安全与质量要求、试验方法和验收规则,还规定了产品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要求。
燃放小贴士
烟花爆竹虽美,也要注意燃放安全:
1、鞭炮含有活泼金属如镁、铝等,应存放在阴凉干燥处,远离火源,不可暴晒。
2、燃放必须远离加油站、井盖、电气设备、燃气设备、工厂等,以免发生危险。
尤其不能在井盖上燃放,尤其是污水井、粪井。因为井里通常会有沼气,其主要成分为甲烷和空气的混合物,点燃后极易引发爆炸。
3、普通鞭炮需要撤离5米远,威力稍大的需要撤离10米远。用手拿的除外。
4、鞭炮生产难免出现各种问题,导致燃放时不爆炸,此时切忌去看,以免突然爆炸。
5、各类鞭炮严禁拆卸,以免摩擦或撞击导致爆炸。
内容来源:《分析测试学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