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初,央视《第一时间》节目以《危险的“假水”玩具》为题,报道了目前在中小学生中流行的一种新玩具——“假水”。
“假水”是什么
“假水”玩具,与史莱姆水晶泥之类的产品相似,是一种流动性比较强的类橡皮泥玩具。
“假水”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它被装在各式各样的饮料瓶中,看似是液体,实际是一种液态胶体物质,颜色五彩缤纷、气味香甜,很像果汁。倒出来后可以随意拉伸、揉捏、摔打,在手中变换成各种形状。
“假水”因可以随意揉捏的特性,被中小学生称为“解压神器”,迅速火遍校园,成为孩子们的新宠。
“假水”安全吗
根据欧盟玩具安全相关标准,玩具中硼元素的迁移量应≤300 mg/kg。
有媒体采集了9款14批次“假水”玩具样本,送到检测机构进行化学成分测试。结果显示:这些样本全部含有硼元素,且全部超标,最多的超标了6倍多。其中超标最多的一款产品,商家却宣称不含硼砂,产品标识上也只有纯净水、发泡粉、淀粉、黏合剂等成分。
“假水”的成分,和超轻黏土、水晶泥、起泡胶大同小异,水晶泥曾被曝出硼超标普遍且严重。2019年,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调查了市面上10款超轻黏土、7款水晶泥,这17款软泥玩具中,76%硼超标,超标几倍到十几倍不等。
可见,商家号称安全无毒的“假水”玩具,未必安全。
硼元素超标的危害
生产者在“假水”玩具中添加硼砂,是为了改变水样物质的流动性,让“假水”玩具更有弹性。但中小学生或儿童在玩耍“假水”玩具的过程中,通过破损的皮肤以及口部不慎直接或间接接触,都会使过量的硼砂进入人体。
硼元素在人体内吸收快,代谢慢,人体摄入后会与胃酸作用产生硼酸,可能会导致急性中毒,通常表现为呕吐、腹泻、皮肤红斑等。长期接触或过量摄入还可造成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蓄积性中毒。成人中毒的剂量为1~3 g,15~20 g为致死量;儿童误食5 g即可致死,婴儿误食2~3 g可致死。
监管现状
2020年11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及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了《消费品中重点化学物质使用控制指南》,建议液体或黏性玩具材料中,硼的迁移量要少于300 mg/kg。该标准于今年6月1日实施。
然而,这个指南并不具备强制性,厂家完全可以忽略不遵守。而厂家必须遵守的玩具类标准对硼含量尚无限量规定。
建 议
尽量不买假水、水晶泥、起泡胶类玩具。
如果买,选正规品牌商生产的正规产品。
玩的时候孩子别喝水别吃东西,玩完立刻用肥皂洗手。
内容来源:《分析测试学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