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珠三角地区工业快速增长、城市迅速发展,各类工业和生活废水造成地表水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尤其是珠江口水环境污染问题十分突出。为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广州市政府从20世纪初开始投入大量资金开展水污染防治工作。分析评价珠江口水质的长期变化趋势是评估污染防控举措成效,进而调整地方环保政策的关键。
省测试分析研究所在广州南沙区珠江入海口开展了长达十年(2008-2017)的水质监测工作,持续分析了24项水质指标以跟踪入海口水体污染情况的变化,综合水质参数的研究结果表明,从2008年到2013年入海口水质由中等水平提升至良好水平,并在2013年之后一直保持在良好水平。研究人员根据水体重金属的时空分布特征(图1),主成分分析(PCA)和绝对主成分得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APCS-MLR)发现该地区污染主要来源于上游广州城区排放的工业废水,研究结合广州市过去十年生产活动和水污染防治进程,表明广州市“退二进三”政策中重污染企业的搬迁时间与南沙区入海水体重金属的时空分布变化特征吻合,而随着广州市大型污水厂的投产,入海口水体中粪大肠杆菌、BOD、COD等指标呈现下降趋势。因此相关研究成果侧面反映了广州市污染防控措施对河口水环境的显著改善效果,目前入海口水体中仅总氮仍处于较高水平,需要采取进一步消减措施。
以上系列研究成果在2020年分别发表在环境领域国际重要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和《Water》上,第一作者为广东省测试分析研究所引进的博士后赵艳萍,通讯作者为该所环境污染化学研究团队负责人郭鹏然研究员。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广东省科学院建设国内一流研究机构行动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及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的资助。
图1.南沙区珠江入海口水体中重金属的时空分布特征